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校申报 > 4.13.3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4.13.3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2018年03月01日 10:47:42 访问量:259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中央八号文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国家六部门十一号文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 中职学生群体往往具有性格特征多样、品德养成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长期以来,我校德育工作始终正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以德育课为核心、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日益优化。在课程体系上,我校逐步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等五门德育课为主,时事政策教育等专题教育为辅,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补充的格局。在教育内容上,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并按学年、段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按照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职业成长需要以及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的“五贴近”原则,着重以学生的身边事为切入口,逐步提高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育人方式逐步完善。本按照市场和企业需求,将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对接,并积极利用行业、企业和专业的优势,以技能大赛、校园文化建设、岗位实习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四是以各部门沟通合作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部门多方协调, 调动社区、街道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人力资源和学生科着力推动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启动校企合作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学校共青团组织以十八岁成人预备期系列教育、学生生涯导航行动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团组织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组织致力于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环节的有效沟通,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组建家庭教育、开设讲座和心理咨询。

但是,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学生结构的多元化都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我们的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加强“三个渠道”。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渠道,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按照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德育课建设实施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 基础课、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 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加强实训实习渠道,注重利用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学校主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 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制度,落实企业在学生实践教育中的责任。

三是加强实践教育渠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高雅艺术走进校园”。加强企业文化展示的建设和使用,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学校网络服务平台,密切师生交流、家校联系和校企合作。 

建设“三支队伍”。

一是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人文底蕴、培养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并将班主任工作量按一定标准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建设“学校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培养骨干班主任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至少配备一名取得“学校心理咨询”中级证书的专职教师,做到持证上岗。

二是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明确育人职责,并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引导专业教师成为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双重导师,营造“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良好氛围。

三是建设校外兼职辅导员队伍。发挥学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邀请他们为中职生讲述岗位成才的亲身经历,帮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担任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用他们自立自强、爱岗敬业、德技双馨的职业风采教育和感召学生,并组织开展“优秀校外兼职辅导员”评选和表彰。并逐步形成教育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各方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德育工作评价方式。

编辑:李俊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职业中学校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五台县职业中学校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