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校申报 > 1.1.1相关改革方案

1.1.1相关改革方案

2018年03月03日 10:37:12 访问量:529

化学工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一、化学实验室三废问题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做实验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有毒的、有害的物质产生,这些物质会污染环境。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化学实验室都是污染源,很多没有被处理过的废水、废气会被排到地下和空气中,这会使学校和附近的学生和居民受到很大的影响。

校实验室排污管理要规范和加强,将学校实验室纳入环境监管范围,也对学校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废弃物的处理做了明确规定。学校培养的化学化工类人才,今后都将是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顶梁柱,将直接影响我国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若不具备绿色化学意识,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残渣、废液任意处理,将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

二、绿色化学实验室

绿色化学是指从污染预防的基本思想出发,在化工生产、化学实验始端就采用预防的科学手段,使整个过程和终端达到零排放或零污染。绿色化学是研究如何从化学反应的设计、反应的进行、产物的使用及废弃过程中使污染减少到最小的新兴科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被认为是未来化学发展的方向。

建立绿色化学与化工实验室被认为是解决实验室三废问题的主要途径,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进入21世纪,国内外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呼声逐年提高,国内有多所大学都先后建立或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甚至一些中学也都提出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的概念。

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与化工实验,解决化学与化工实验中出现的污染问题,目的是减少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化学实验室,将减少化学实验污染,与绿色化学零距离接触,将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当前化学教育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三、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探讨

如何改革化学实验室,使其成为绿色化学实验室,是目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广为应用和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用于许多场合,用于化学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用在课的开始,可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求知欲望的积极作用;用于验证假说,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推断、作出结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于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考核学生观察、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用于解答化学问题,能启发学生解题的思路。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学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技能,受到教师良好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可运用录像、VCD和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优化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演示实验应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对于一些细微或瞬间完成的实验,教师应借助实物投影仪把实验放大,使学生看得真切。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遇到一些要求高、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开展,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例如:(1)物质条件受限制的化学实验;(2)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3)易出错误的实验,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4)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这些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功能则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微型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国际公认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一种化学实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仪器微型化和试剂用量少,具有污染少、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微型实验的开设对毒性大、药品贵、耗量大、易燃、易爆、污染严重、操作复杂的化学实验尤为重要,它能杜绝或明显减少实验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体现了绿色化学的原则。化学实验微型化是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不断增强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相对于大多数常规实验是有优势的,但是,微型化学实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微型实验由于仪器、装置都小,实验的可见度低,如果不采用投影放大实验现象的补救方法,或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就不宜用于演示实验。另外,微型化学实验在搅拌、抽滤、分液、控温实验操作上难度较高。

因此,在大学应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但这么做并不意味着要用微型化学实验取代所有的常规实验,而是要使两者取长补短。

3.循环实验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是国内外很多化学化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口号,其实在大学化学化工实验室也应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清洁实验”的口号。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技能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已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实践教学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

目前,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中职会计教育,表现在无论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与本科的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类似。由于在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往往不重视出纳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的工作流程,审计人员怎样审计,单位办税人员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等,很难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

2、手工会计模拟实践与电算化模拟实践互相独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目前,会计模拟实践包括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手工模拟实践主要是模仿制造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用手工来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借助现代化工具、利用各种财务软件来模仿制造企业的会计业务操作。通常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通过开设《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来完成。实际教学中,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并不是很多,相对自身应讲授内容也显得少,达不到实践课应有的效果。同时,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相互独立,互不关联,也影响到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师普遍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自身一定要有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老师往往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走到工作的学校,其理论功底较深,但缺乏足够的会计实践经验和实践锻炼,很难把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务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多学校把教师的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管理的计划,但是在时间、经费等方面都没有具体的保障,使得教师的挂职锻炼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校内的实践课就会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加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1、加强对实践课的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的缺点,建立包括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模拟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全新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同时建立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技能训练、企业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改变目前高校会计实践教学项目单一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专门设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审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等职业岗位,分别让一部分学生担任出纳人员、审计人员和办税人员,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解决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以此达到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达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加强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将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有机结合

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学生校内的实训基地,是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从事应用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能受到最基本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学校应建立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两个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采取手工模拟实践和电算化模拟实践并行的做法,就是把从建立账套、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至编制报表的一整套流程,用手工和电脑同时进行操作。通过并行操作实训,可以互相检查核对,及时发现手工或电算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做能力。

3、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会计实践教学,必须培养一支师德好、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理论与实践水平高的“双师型”队伍。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第一,多渠道引进人才,优先引进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和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对象,聘请企业的高级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审计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第三,定期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顶岗锻炼,鼓励教师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经常深入企业调研,或利用假期在企业兼职。这样,既可以为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在教与学中得到提高,由此建立一支具有过硬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教师队伍。

4、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丰富、环节多,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实践性教学进行考评,是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具体考核项目应包括实训日记、实训纪律、实训技能、实训报告等。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将实训要求与实训项目完成的质量进行指标量化,按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对每一个学生实训的全过程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考核方式可以采用操作考试和口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5、加强有中职特色的实训教材建设

开发适应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材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筛选和提炼的基础上,编制成会计实训教材。实训教材内容应紧随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紧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行会计制度和税务法规等规章制度的规范,跟随新会计准则、新形势的变化,把新方法、新理论及时地编制到教材中去。实训教材建设既要简明实用,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实践,又要科学合理,从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和循序渐进掌握会计知识的规律出发设置实训课程,配备实训教材,使学生的技能操作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规范。同时教材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灵活,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讲义、实训指导书、音像材料、多媒体软件等教学资料。

6、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学习

由于会计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需要学校与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必须从校企双方长期利益考虑,立足于中职学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区域位置及专业特性等。会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尽量涵盖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服务等不同行业,也要包括能提供较多实习岗位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业务。这种实习组织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还可以作为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基地,提高企业财会人才素质;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会计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服务于合作企业,建立与企业的长效共赢机制。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中职会计实践教学应当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应当成为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以增强学生对各会计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基础更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适用的毕业生,提高学生就业后的适应、生存能力。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山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度。

(四)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计算机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因此,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

针对行业需求及培养目标,建设专业化强、与企业对接性高、软硬件性能优越的实习实训室。两年建设期内,搭建OA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升级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建成平面广告制作实训室。

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聘请4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管理,派12名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锻炼。引企入校,合作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善“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将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计算机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过渡到学校招生工作中来,让招生与招工有效衔接。并将企业对员工的前期培养内容引入课堂,形成教学课堂与企业岗前培训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

针对本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

依据以“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方向选取《企业网组建》做为核心课程建设。平面设计方向选取《平面设计》做为核心课程建设。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本专业将联合企业规划BPO技能训练指导方案、开发作业指导书,建设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VI创作指南、综合布线技训等特色课程。形成独有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

特色课程的建设将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三)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本专业将以“任务驱动法”做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如何确定任务为核心,解决任务为关键。在过程实施中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首先是创设情境, 其次是确定任务,再次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最后是效果评价。

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将从四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调研论证阶段,由专业技术骨干成立指导小组,对方法进行调研论证,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形成改革计划方案。第二个阶段为推广阶段,通过教学示范课,教研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及方法的推广。第三个阶段为实施阶段,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修订,课堂模式的改进等方法由一线教师实施其教学模式。最后是评价修订阶段,通过对学生学业评价、教学课堂效果评价等形式对实施过程进行论证及修正,完善其改革模式。

(四)评价模式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结合“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出以考核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评价方案。

坚持学校的“五考核”(基础素质考核、普通话考核、计算机能力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学业成绩考核)要求,在此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本专业将在基础素质考核中加入企业元素,通过与企业交流,将企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产品知识与操作常识引入考核体系。在专业技能考核中对接企业,注重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使专业技能考核与企业案例相结合,通过对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将办公自动化,企业网组建,广告设计,VI创作指南,综合布线技训等课程的实训过程(实验报告、作品等次、任务完成等)纳入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在计算机能力考核方面将注重与社会考证相结合,以模拟计算机考证真实环境为依托,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认证的能力。通过以上考核模式的修订,着力打造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三评合一”的学生评价模式。

(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指导专项实训等,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

(六)贴近就业市场,重视资格认证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课程之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职业证书的时代”,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方面都力争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本专业规定:学生毕业除了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外,还需获得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水平认证或职业资格认证。我校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计算机操作工初级/中级职业资格。学校要积极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引入职业资格鉴定,鼓励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确保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文件的生成,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导;在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在教学成果评价中,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意见,保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关配套政策

1、课程设置改革:大幅度降低文化理论课的比重,加大实践、实训课的比重。

2、课时安排改革:技能课课时安排积极采用模块制,而不能使用分时制。

3、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技能课,应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等自我动手操作、自我学习比重,大幅度降低教师讲授比例,变教师为教练,变学生为职员,变教学模式为训练模式。

4、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改变对教师的水平评估方法,变表格资料考核为主,为教学实绩提高为主;改变学生水平评估方法,变期末书面考试为主,为企业化考核方式。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金投入计划

1、市场调查:调查人员车费、调查资料相关费、津贴

2、资料购买:购买书籍、报刊杂志、多媒体教学音像等资料的相关开支

3、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实训基地、多媒体网络实训教室、增添校外实训基地等相关建设费

4、设备投入:多媒体电脑相关设备等开支

5、专家聘请与交流:聘请相关专业专家给教师与学生开讲座、座谈会与实训课,进行现场交流;或者到外聘企业顾问之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与交流,由此而发生的相关车费、招待费、课时费

6、教师培训:“请进来,走出去”与校内教师交流相结合,培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而发生的相关车费、招待费、课时费、资料费、培训费

7、学生实习:见习、模拟与实操相结合而发生的相关车费、课时费、津贴及其它相关开支

 

旅游管理专业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

改革举措:主要解决教学团队建设、改善实训设施设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关键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体现工学结合特点,通过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培训、行业交流、聘请行业背景高级技术人员、聘请客座教授、引进高学历毕业生等方式,提升和优化教师团队,做好青年教师导师责任工作,促进快速成长。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能指导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就业基地建设。骨干教师5人,兼职教师3人。

2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的方法。开发标准化的能力鉴定标准,教学和实训项目任务,形成专业课程项目任务教学方案,进行课程重组,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重点《旅游英语》《模拟导游》《旅游规划与设计》,建设级精品课程《模拟导游》,编写校本教材。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采用项目任务设计,教流式教学手段。课件教学比例不低于90%。

3改进实践教学模式,融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建立基于地方旅游特色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当地五大旅游活动节日为服务对象,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吻合。按照工学结合,体现实践能力培养原则,优化实训实验方案、技能标准的操作性。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实行导师跟踪指导、动态管理。

4完善实训条件,丰富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多媒体导游模拟实训室、旅行社模拟实训室,更新信息管理软件,建立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取得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书。

5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实施“企一体,工学结合,岗位驱动,学做合一”模式,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行业规律和发展需求,共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建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创新产学研结合体,合作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专业课教学。完善合作企业及社会评价体系。

6创业模拟实践。建立学生创业实践体系,推进创业模拟和实践,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通过校内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同时成立由教师和企业家组成的创业辅导团队。丰富素质教育,强化营销、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

7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建立规范的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和全程化,体现激励目的;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用人企业等广泛参与;评价内容系统化,重点体现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考核。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采用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分管长为龙头,以专业系为基础,教务、财务、实训等部门参与,以专业评估和旅游行业示范为标准,建立财政支持下的专业建设体系。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企业骨干为主体,为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科学性提供智慧保障。成立课题建设团队,以教研室为单位,专业带头人负责,完成本专业建设任务。

2制度保障。建立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度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在从事管理、绩效考核给予政策支持,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建立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毕业生就业指导等系列制度,保障项目规范、高效运作。

3经费保障。严格执行专业建设方案中经费支出,制订经费专项预算,专款专用,保障重点为实验实训设施、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开发等。

4质量控制。依据目标管理方式,责任细分到人。制定课题考核细则,详细进度计划、目标要求,做好过程管控。

 

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为使文秘专业教学面向未来,适应当前市场,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企、事业单位、公司、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培养人才,我们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基本知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对于技能实践类的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的情况及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一)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本专业已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单一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课内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实习三大平台本专业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岗位认识阶段、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训练阶段、毕业实习训练阶段。

1. 岗位认识:带学生到文秘办公室参观,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岗位、职业,了解秘书工作范围、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熟悉秘书工作的规范;

2. 专业素质、专业能力训练阶段:结合理论教学,分若干个模块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通过各实践环节,让学生掌握文秘专业技能。

3. 毕业实习训练阶段: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在各个单位做文秘工作。要求能解决文秘工作遇到的问题

(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足够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专业开设了九个模块的综合实训项目,分别是文书写作与训练模块、办公室事务模块、会务工作模块、公共关系技巧模块、接待与礼仪模块、商务谈判模块、信息管理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通过综合实训项目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创新能力。本专业将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分解至各个学期之中,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前夕都有非常明确的实训目标。

(三) 专业实习和实训工作措施得力,落到实处,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

具体的实习、实训措施有:

1. 办公室业务工作实习,通过全面接触文秘工作,达到使学生对文书、秘书的整体工作有全面的认识;熟悉专业秘书的办公室日常工作;学会使用常规办公设备;学会不同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体验文秘工作的职业道德。

2. 档案管理实习:文书档案整理是文秘的基本业务。进行这项实习的时间学生相对集中,内容细致与精确,可以培养学生踏实、稳重、严谨的作风。此项教学实习基地设在各市、县的档案馆。

3. 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实习: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指导教师选择有实际意义的调查专题,并设立定点调查委托单位。调查报告送交委托单位协助评价。本项实习要求学生从设计调查计划到撰写调查报告,全部独立完成。

4. 摄像摄影技术实习: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会在电脑上加工制作,以便应用到工作中。实习结束,学生要拿出自己的作品,请专业人员评出等级。

以上实习安排,在时间至少三周;形式则视具体情况可以统一、集中,也可以分散、独立,以适应文秘工作多元化的职业要求。

(四)制定了具体的实习实训要求和规范,保证专业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1. 建立了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

学校积极投入经费,建立了校内“秘书实务实训中心”,该中心包括自动化办公实训室、会议接待实训室、商务洽谈实训室、形体礼仪训练室、档案管理实训室等。对校内外实训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研究。

2. 开辟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了1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每个学生学期间都必须进行不少于十四周的校外毕业实习,并提交校外实习报告。实践单位反馈报告等作为校外实训的评估证据,确保了校外实训的规范化与效果。在开辟校外实训基地上,本专业注重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探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研究开发实践教学课题。

(五)实训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级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型、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就业,没有专业的实践能力,就失去了竞争实力,专业也将无法存在。因此,我们一直重视实训课程的建设。在多年的实习和实训组织工作中,我们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015年开始,我们推出了一年级电打训练。电打强化训练除了培训学生的电子打字技能,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意志,体力的综合培训。在秘书实习的安排上,既有在学校模拟仿真秘书实习室进行秘书模拟办公实习,但更多的是社会实习,实习目的要求明确,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此外,学校还制定了较完善的实习规章制度和等级考核办法,并与学生和实习单位签订合同书和协议书,确保实习的效果。实习结束后,学生要进行实习总结,全班要进行实习座谈,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写出实习鉴定。通过实习,学生不仅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具备了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因此,在第学期的毕业实习中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均能较顺利的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一)专业特色凝练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院决定发掘专业亮点,凝炼专业特色。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院办学以来的积淀,总结出以下四个亮点和特色:

1. 联合办学,面向五台,服务社会。

2. 第一、二课堂互动,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多彩社团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 校企联合,构筑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师资结构、学术梯队、实践培训、师生比例存在问题比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措施。现有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术梯队结构方面都不够合理。尤其是专业结构方面与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缺少旅游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和规划与开发、会展专业的师资和高学历、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带头人。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据现实情况,应从引进人才和培训师资方面入手,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使师资队伍的数量、水平和结构趋于合理。

1.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采取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人才引进方面特别要注重人才的真实水平,宁缺毋滥。

2.盘活现有的师资队伍,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学历与非学历培养。学校加强对专业师资的规划,尤其是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规划。根据教师自身特点、课程教学和研究方向,确定教师个人培养规划,学校拟建立教师培养档案,内容包括专业知识、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提高师资水平,为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增强教师使命感,促进教风建设。

教师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师德风范对学风影响很大。优良的教风是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的根本保证。

 

编辑:李俊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职业中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