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校申报 > 4.16.1食品生物工艺

4.16.1食品生物工艺

2018年03月02日 10:25:14 访问量:166

 

《食品应用化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门研究食品的组成、特性及其产生的化学变化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原料的基本组成及其在加工、烹调、贮藏等过程中变化的基础知识,从而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食品加工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第一章

生物学基本知识

2

2

0

第二章

糖类及代谢

8

8

0

第三章

脂类及代谢

12

10

2

第四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

10

6

4

第五章

酶及其应用

21

12

9

第六章

核酸与遗传

14

8

6

第七章

维生素与激素

8

8

0

第八章

代谢调节与控制

2

2

0

第九章

食品的色、香、味化学

4

4

0

 

三、课程考核安排

食品应用化学与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方式:由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食品应用化学与分析实验课的考核办法:平时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20%,单独考核操作20%,大综合实验占20%

                第二部分      大纲文本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生物学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掌握细胞结构及生理功能

基本要求:理解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重点与难点:细胞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变化规律

主要内容:细胞内物质

第二章 糖类及代谢

教学目的:

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及各类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基本要求:

了解主要的单糖、多糖及其衍生物。掌握单糖的性质、分类方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掌握各类低聚糖和多糖,尤其是功能性低聚糖的理化性质、生物功能以及它们在食品加工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

几种常见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主要内容:单糖;;低聚糖;多糖(淀粉、果胶、纤维素和其他多糖)。 

 

第三章  脂类 及其代谢

教学目的:

介绍脂类的组成、结构及其分类、作用、性质,使学生掌握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基本要求:了解天然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特征和命名,食品中的活性氧以及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脂肪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掌握脂类的组成、结构及其分类和作用,脂肪的物理性质,脂肪氧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脂肪氧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主要内容:

脂质的定义、作用、命名、分类及组成;油脂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乳状液与乳化剂。

第四章 蛋白质  和氨基酸及其代谢

教学目的:

介绍蛋白质的性质和营养价值。

基本要求:

了解食品加工对蛋白质功能性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氧化、交联、异构化、化学修饰),了解常见的食品蛋白质及其重要应用。掌握蛋白质的分类、结构和性质,掌握蛋白质变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与难点:蛋白质变性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主要内容:氨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的功能性质与营养性质;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和贮藏中的变化;食品中常见的蛋白质。

第五章 酶  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介绍酶的基本知识及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

了解酶反应动力学和影响因素,了解固定化酶的方法及应用。熟悉固定化酶优缺点及基本方法。掌握酶的概念、酶作用与酶在食品加工中的生产应用。  重点与难点:重点为酶在食品加工中的生产应用,难点为固定化酶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固定化酶;食品原料中的内源酶的作用对食品质量的影响;作为食品加工的助剂和配料而使用的酶。 

第六章     核酸与遗传

教学目的:

掌握核酸的有关性质以及在遗传中的作用。

重点与难点:

DNARNA  的分布情况及功能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

核酸与遗传的关系,核酸制品的生产及其应用。

第七章    维生素和激素

教学目的:

介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有关知识,并重点强调维生素在食品中存在和加工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基本要求:了解维生素的种类。

重点与难点:

维生素在食品加工贮存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 

主要内容:

食品中维生素损失的常见原因;水溶性维生素与脂溶性维生素;重要激素的功能 及其应用。

第八章       代谢调节与控制

教学目的:

了解生物代谢途径及酶调控主要方式

重点与难点:

生物代谢调节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法

主要内容:生物代谢调节模式及酶调节控制

第九章 食品色、香、味化学

教学目的:

介绍色素的种类、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基本要求:

了解八种食用合成色素以及食用色素的安全性,掌握食品色素的分类、常见色素的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了解不同食品香味特征;了解常见的香精、香料。掌握食品的滋味、气味的产生机理及代表性的物质;掌握呈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常见色素的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主要内容:引言;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国内外允许使用的合成食品着色剂。

二、教材

李晓华主编《食品应用化学》 20121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主要参考资料

金龙飞,食品与营养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刘志皋,高彦翔等,食品添加剂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4

刘钟栋,食品添加剂原理及应用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四、成绩评定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30%,课堂考核20%(出勤、提问)。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道食品一般成分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以及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方法、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数据结果的处理;

2.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相关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技术。

3.掌握食品一般成分如水分、酸度、脂肪、蛋白质、还原糖及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4.了解食品添加剂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原理。

三、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总课时

绪论

1

0

1

食品分析与检验

10

4

14

       感官检验

3

2

5

      物理检验

4

3

7

滴定分析

20

18

38

       称量分析

7

6

13

      气体分析

2

2

4

      仪器分析

11

8

19

     机动

6

5

11

       总计

64

48

112

 

第二部分    大纲文本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食品分析与检验的方法分类; 第三节 食品分析检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第四节  国内外食品分析检验的现代分析方法及分析仪器发展趋势;第五节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学习要求。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概况及食品分析在食品工业、技术监督中的重要性,明确食品分析的意义,食品分析的内容,掌握食品分析的任务。           

3.教学重点难点:  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4.教学建议: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

                 第二章食品分析与检验概述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食品分析与检验的一般项目;第二节 食品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第三节  样品的预处理;第四节  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食品样品采集的重要性;了解食品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及蒸馏法等各种食品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4.教学建议:  结合实践讲述 

第三章     感官检验

1.基本内容:第一节  食品感官检验的种类;第二节  食品感官检验常用的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  认识感官检验的重要性;了解食品感官的评价方法;掌握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

3.教学重点难点:  感官检验的基本方法。

4. 教学建议: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

第四章   物理检验

1.基本内容:  第一节相对 密度 ;第二节 折光法; 第三节 旋光法; 第四节 真空度的测定。

2.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食品物理检测的概念和类型,掌握相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物理检验法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4.教学建议:  结合实践讲述  

第五章    滴定分析

1.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酸碱滴定法;第三节配位滴定法;第四节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五节沉淀的地方。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的滴定方法和基准物及滴定溶液。

3.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滴定方法及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实践讲述  

第六章    称量分析

1. 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气化法;第三节萃取称量法。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水分、灰分的测定。

3.教学重点难点:各种物理检验法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实践讲述  

第七章    气体分析

1. 基本内容:第一节啤酒中二氧化碳的测定;第二节谷氨酸含量的测定。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两种方法的测定。

3.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检测法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实践讲述 

第八章       仪器分析

1. 基本内容:第一节酸度计;第二节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第三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四节气相色谱仪。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酸度计和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的注意事项。

3.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检测仪器使用方法  

4.教学建议:结合实践讲述 

二、教材

杜苏英主编《食品检验与分析》2012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主要参考资料

张意静,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邢文卫,分析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王福源,现代食品发酵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四、成绩评定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30%,课堂考核20%(出勤、提问)。

 

《食品安全与营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        本课程的性质   

《食品安全与营养》是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的公共课之一。属于省开选修课程。 

二、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食品安全与营养》课程将现代食品营养知识和与我国传统饮食保健特点相结合,在概述食品营养的基础上,以平衡膳食与合理营养、食品安全、常见疾病等的关系为主线,讲述了不同人群营养膳食的指南,各类食品及食疗保健的知识,使学员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力求其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并重。

三、《食品安全与营养》的主要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与营养》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营养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介绍各类营养素的特性、生理功能、缺乏症、食物来源等;第二,介绍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特点;第三,介绍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和膳食指南。第二方面是食品安全,又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食品污染与危害;第二,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第三,食品安全与管理。通过上述两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食品生产和管理中。

四、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作为公共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有关食品营养与安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具有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各章节教学当中,应使学生在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熟悉相关数据和方法,了解相关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具体内容见各章节要求。

五、本课程教学建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食品营养与安全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观看录像教材,了解并掌握各类营养素的作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及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初步具备把这些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

实践

总课时

食品中的危害及预防

4

0

4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

6

0

6

人体需要的能力和营养素

6

0

6

食品营养与安全

4

0

4

膳食指导与健康素养

10

0

10

机动

2

0

2

总计

32

0

32

 

第二部分    大纲文本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        食品中的危害与预防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第二节 生物性危害与预防 ;第三节  化学性危害与预防;第四节  放射性污染和物理性危害;第五节 人畜共患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第六节 有毒动植物中毒及预防;第七节 滥用食品添加剂与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第八节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及设备。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食品多种危害及预防措施。

3.教学重点难点:  各种危害物质及危害性的认识和预防。

4.教学建议:  结合实际事例讲述 

第二章       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食品安全法与食品安全监管;第二节食品标准基础知识 ;第三节质量管理基础知识  第四节良好生产规范与卫生标准操作规范;第五节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第六节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节;第七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

2.教学基本要求:食品安全生产及管理制度的认知和良好生产规范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质量安全认证与检验  

4.教学建议:结合工厂生产影图讲授

第三章   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

1.基本内容:  第一节能量与营养 ;第二节碳水化合物好膳食纤维;     第三节脂质;第四节 蛋白质与氨基酸 ;第五节维生素;第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第七节水和其他非营养成分;第八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各类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各类物资中营养素的特点及在人体中的变化。 

4.教学建议:结合养生与长寿的关系讲授。

第四章     食品的营养与安全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第二节食品中必须营养素的添加; 第三节 保健食品 ;第四节各类食品的安全。

2.教学基本要求:各类食品中营养的分布于含量。  

3.教学重点难点:食物中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影响极其功能。

4.教学建议:结合食物实例。

第五章    膳食指导与健康素养

1.基本内容:  第一节 膳食营养与健康;第二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第三节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方式。  

3.教学重点难点:平衡膳食。

4.教学建议:分析各年临段膳食平衡量。

二、教材

王尔茂主编《食品安全与营养》2011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        主要参考资料

王尔茂,苏新国,食品营养与健康,科学出版社,2010

葛可佑,公共营养师,中国劳动社会出版社,2007

蔡美琴,医学营养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

四、成绩评定

期末理论考试成绩50%,平时作业30%,课堂考核20%(出勤、提问)

 

 

 

 

 

《食品工程原理》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学完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发酵工艺与设备”等后续专业课打好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

课程的任务是研究和介绍食品工业生产中传递过程与主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内在规律、常用设备及过程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传递过程及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其基本理论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的一般工艺计算和常用设备的选型配套计算等工程实际问题。

二、            课程基本要求

  1. 理论知识方面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动量和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化学、数学和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理。理解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了解现代食品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的单元操作包括:流体输送与压缩、制冷技术、过滤、沉降、离心分离、蒸发、气体吸收、蒸馏和物料干燥等。

  1. 能力和技能方面

熟悉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基本构造,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针对食品生产实际,正确选择适合的单元操作的能力;正确进行过程的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和设备选型配套设计计算的能力。在工程计算中会正确地查阅工程手册中各种工程图表,获取设计计算有关参数。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1学时)

1.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现代食品工业的特点,食品工程与化学工程的关系

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内容及任务

第1章  流体流动(8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及能量方程的应用、流体流动型态及流动阻力计算、管路计算

      1.1  流体静力学方程(1学时,理解)

1.1.1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及作用在流体上的力

1.1.2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及其应用

1.2  管内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3学时,掌握)

1.2.1  管内流动要素、流速与流量、稳定流动与非稳定流动

1.2.2  管内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

1.2.3  管内流体流动的能量守恒——柏努利方程

1.2.4  实际流体稳定流动的能量守恒,能量方程的应用

1.3  流体流动型态及流动阻力(2学时,掌握)

1.3.1  流体的黏性、牛顿内摩擦定律、流体边界层

1.3.2  流体流动型态及判别

1.3.3  管内流动的直管阻力

1.3.4  管内流动的局部阻力

1.4  管路计算(1学时,掌握、了解)

1.4.1  简单管路的计算(掌握)

1.4.2  复杂管路的计算(了解)

1.5  非牛顿流体简介(1学时,了解)

1.5.1 非牛顿流体的类型

1.5.2 非牛顿流体的流动阻力

第2章  流体输送设备(4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及气蚀现象、泵的选型

2.1  液体输送设备(3学时,掌握)

2.1.1  离心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1.2  离心泵主要性能参数及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2.1.3  气蚀现象与离心泵的允许安装高度

2.1.4  离心泵的工作点

2.1.5  离心泵的选型

2.1.6  螺杆泵和往复式泵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

2.2  气体压缩和输送设备(1学时,了解)

2.2.1  离心通风机和鼓风机

2.2.2  往复式压缩机

2.2.3  真空泵

第3章  非均相物系的机械分离(7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过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过滤过程计算、气溶胶的离心沉降—旋风分离器

3.1  概述 (0.5学时,了解)

3.2  过滤 (4.5学时,掌握)

3.2.1 过滤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2.2 过滤设备

3.2.3 过滤过程的计算

3.3  沉降 (0.5学时,了解)

3.3.1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3.3.2 颗粒在流体中的重力沉降

3.3.3 沉降设备

3.4  离心分离 (0.5学时,理解)

3.4.1 颗粒、液滴在离心力场中的运动

3.4.2 离心机的类型

3.5  气溶胶分离 (1学时,掌握)

3.5.1 气溶胶的种类及气溶胶分离的作用

3.5.2 气溶胶中悬浮物的分离方法

3.5.3 气溶胶的离心沉降 — 旋风分离器

4章 粉碎、筛分、混合、乳化(自学)

本章重点、难点:粉碎与混合

4.1 粉碎

4.1.1 粉碎理论

4.1.2 磨介式粉碎

4.1.3 冲击式粉碎

4.1.4 转辊式粉碎

4.1.5 切割碎解

4.2 筛分

4.2.1 筛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摄念

4.2.2 筛孔的种类与排列

4.2.3 筛面运动方式

4.3 混合

4.3.1 混合的基本理论

4.3.2 液体介质中的搅拌混合

4.3.3 高黏度流体的搅拌

4.3.4 高黏度浆体和塑性固体的混合

4.3.5 固体的混合

4.4 乳化

4.4.1 乳化的基本理论

4.4.2 乳化设备

5章 流态化与气体输送(自学)

本章重点、难点:流态化基本原理、主要应用

5.1 固体流态化

5.1.1 固体流态化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5.1.2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

5.1.3 流化床的应用及常见流化床

5.2 气力输送

5.2.1 气力输送的基本概念

5.2.2 气力输送系统的组成

5.2.3 气力输送的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第6章  传热(12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付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稳定传热的计算、对流传热系数的确定

6.1  概述 (0.5学时,了解)

6.1.1 传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6.1.2 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6.2  热传导 (1.5学时,掌握)

6.2.1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付立叶定律

6.2.2 平壁的热传导

6.2.3 圆筒壁的热传导

6.3  对流换热 (4学时,掌握)

6.3.1 对流换热的基本概念

6.3.2 对流换热的类型、牛顿冷却定律、对流传热系数

6.3.3 对流传热系数的确定 — 无因次准数关联式

6.3.4 传热边界层的概念

6.4  稳定传热的计算 (3学时,掌握)

6.4.1 换热器及通过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6.4.2 稳定传热过程的计算

6.4.3 传热的强化和热绝缘

6.5  不稳定传热 (2学时,理解)

6.5.1 不稳定导热

6.5.2 不稳定对流传热

6.6  辐射传热 (1学时,了解)

6.6.1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6.6.2 两固体间的辐射换热

第7章  制冷(6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蒸汽压缩式制冷原理、制冷剂及其压焓图、蒸汽压缩式制冷过程的计算

7.1  制冷的基本概念和制冷方法 (0.5学时,理解)

7.2  蒸汽压缩式制冷 (4.5学时,掌握)

7.2.1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7.2.2 制冷剂及其压焓图、蒸汽压缩式制冷过程的计算  

7.2.3 蒸汽压缩式制冷机制冷量的变化

7.2.4 制冷压缩机

5.3  其他制冷方法简介 (1学时,了解)

第8章  蒸发(5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单效真空蒸发的计算

8.1  概述 (0.5学时,理解)

8.2  单效真空蒸发 (2.5学时,掌握)

8.2.1 单效真空蒸发装置

8.2.2 溶液的沸点和温差损失

8.2.3 单效真空蒸发的计算

8.3  多效蒸发 (1.5学时,理解)

8.3.1 多效蒸发流程、多效蒸发的温差分配

8.3.2 多效蒸发的计算简介

8.4  蒸发设备 (0.5学时,了解)

第9章  物质传递基础及气体吸收 (5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分子扩散及费克定律、静止或层流流体内的扩散传质

9.1  物质传递原理 (4学时,掌握)

9.1.1单相内的传质:分子扩散及费克定律、等分子反向稳定扩散

9.1.2静止或层流流体内的扩散传质、对流扩散传质

9.1.3 扩散系数

9.1.4 相际间的传质:双膜理论;传质基本方程(了解)

9.2  气体吸收 (1学时,了解)

9.3.1 吸收操作的基本概念、吸收设备简介、亨利定律、吸收速率

9.3.2 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的计算:逆流操作的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

第10章  蒸馏和精馏(7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精馏原理、精馏操作塔板数的求法

10.1  概述(0.5学时,理解)

10.2  双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1.5学时,掌握)

10.2.1 双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10.2.2 双组分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简介

10.2.3 平衡蒸馏和简单蒸馏

10.3  精馏原理(1学时,理解)

10.3.1 精馏过程原理和条件

10.3.2 精馏操作流程和设备、板式塔气—液接触传质过程

10.4  板式塔中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4学时,掌握)

10.4.1 工艺计算内容

10.4.2 理论板的概念及恒摩尔流假设

10.4.3 连续精馏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10.4.4 进料状况和加料方程

10.4.5 精馏操作塔板数的求法(逐板计算法、图解法)

10.4.6 塔板效率及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10.4.7 回流比的选择

第11章  物料干燥(7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 干燥系统的热量衡算、热能耗量的确定

11.1  概述 (0.5学时,理解)

11.2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1.5学时,掌握)

11.2.1 湿空气的性质 

11.2.2 湿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

11.3  湿物料的性质及热风干燥过程的计算(3学时,掌握)

11.3.1 湿物料的性质和含水量

11.3.2 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空气量的确定

11.3.3 干燥系统的热量衡算、热能耗量的确定

11.4  干燥过程动力学(1学时,掌握)

11.4.1 干燥曲线和干燥速率曲线

11.4.2 干燥时间的计算

11.5  干燥设备 (1学时,了解)

11.5.1 对流干燥设备:厢式干燥器、带式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

11.5.2 喷雾干燥设备

11.5.3 其它类型干燥设备

第12章  萃取(6学时)

本章重点、难点:萃取的基本原理及计算

12.1 液—液萃取(4学时,掌握)

12.1.1液-液萃取相平衡关系与三角形相图

12.1.2萃取系统的杠杆规则

12.1.3液液平衡在三角形相图上的表示法

12.1.4 液液萃取过程的流程和计算

12.1.5 萃取分离设备

12.2 浸取(1学时,了解)

12.2.1浸取平衡

12.2.2 浸取流程

12.2.3浸取设备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1学时,了解)

12.3.1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12.3.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方法

12.3.3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第13章  膜分离技术(自学)

本章重点、难点:超滤和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13.1  膜及膜分离器(0.5学时,了解)

13.1.1 分离膜的种类

13.1.2 膜的性能及膜渗机理

13.1.3 膜分离器

13.2  反渗透 (0.5学时,理解)

13.2.1 渗透和反渗透

13.2.2 反渗透的传质方程

13.2.3 浓度极化现象及其影响

13.2.4 反渗透工艺

13.3  超滤(0.5学时,理解)

13.3.1 超滤的基本原理

13.3.2 超滤膜及组件

13.3.3 超滤过程膜的污染

13.4  超滤和反渗透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0.5学时,了解)

13.4.1 蛋白质的分离

13.4.2 溶液的膜浓缩

13.4.3 膜除菌

13.4.4 膜反应器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课程考核方式:平时课后练习、期中考试或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用闭卷笔试。

2.成绩评定: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30%) + 期中成绩(20%)+ 期末考试成绩(50%)

3.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

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分数比例:其中计算题占60%,其它各题之和占 40%

五、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1. 教材:赵思明. 食品工程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 主要参考书

[1] 杨同舟.食品工程原理.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年

[2] 高福成.食品工程原理.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年

[3] 李云飞,葛克山. 食品工程原理.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高福成.食品分离重组工程技术.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年

[5] 姚玉英.化工原理(上、下册).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

《食品生物工程机械与设备》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食品生物工程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科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建议

讲述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讲授应用讲述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相结合;了解内容可以在课堂讲授或作为自学内容;课后进行答疑及作业强化。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配备设备图片、影视短片等可视资料,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应用,并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按照食品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配备生产线。

2、教学过程中每章留有思考题,课内、课外习题,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作业中应包括一定量的计算机绘图任务,以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小部件设计能力。

四、考核办法

考核方式:考试(笔试 )

考试方式:闭卷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历史与现状,以及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研究及发展,掌握食品机械计的分类特点及要求。

二、主要内容:

1. 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历史与现状

2. 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分类、特点和要求

3. 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研究及发展

物料输送机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目前常用的固体及液体物料输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固体物料输送机械

2. 液体物料输送机械

3. 气力输送设备

  清洗、分选及分级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清洗、分选及分级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料及不同的操作过程选出相应的机械。

二、主要内容:

1. 块状果蔬清洗机

2. 全自动浸泡与喷冲式洗瓶机

3. 往复直线振动筛

4. 立面园振筛

5. 平面园振筛

6. 风振组合分选机械

7. 块状果蔬分级机械与设备

8. 光电分选机械与设备

  分离机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各种分离机械的类型,掌握过滤机械、压榨机械、离心分离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理解萃取机械、膜分离机械、蒸馏设备的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过滤机

2. 压榨机

3. 离心分离机

4. 萃取机械

5. 膜技术设备

6. 蒸馏设备

  研磨和粉碎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辊式磨粉机的分类,掌握研磨和粉碎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辊式磨粉机

2. 粉碎机械

3. 切割机械

  脱壳与脱皮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掌握砻谷机和碾米机的工作原理,理解块状果蔬原料去皮机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并了解花生脱红衣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砻谷机

2. 其他剥壳机械

3. 碾米机

4. 块状果蔬原料去皮机

5. 花生脱红衣机

  搅拌、混合及均质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粉体混合机及液体搅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以及胶体磨和均质机的工作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搅拌机

2. 混合机与捏合机

3. 胶体磨和均质机

4. 高剪切均质机

  食品成型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各种食品成型机械与设备的结构,掌握各种食品成型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计工作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压延成型机械与设备

2. 模压成型机械与设备

3. 搓圆成型机械与设备

4. 包馅成型机械与设备

  杀菌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各种杀菌机械与设备的工作过程,了解非热杀菌机械与设备的类型。

二、主要内容:

1. 立式、卧式杀菌锅

2. 回转式杀菌机械

3. 水封式连续高压杀菌设备

4. 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

5. 非热杀菌技术与设备

  干燥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各种干燥机的类型及所适用的物料,掌握各种干燥机的工作过程,理解喷雾干燥干燥机和真空冷冻干燥机的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厢式干燥机

2. 隧道式干燥机

3. 圆筒式干燥机

4. 带式干燥机

5. 流化床干燥机

6. 喷雾式干燥机

7. 气流式干燥机

8. 电磁辐射干燥机

9. 真空干燥机

10. 真空冷冻干燥机

十一  食品冷冻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食品冷冻机械的作用,掌握制冷机械、冻结机械、解冻机的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 冻结机

3. 解冻机

十二  浓缩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食品浓缩的原理与特点,掌握单效浓缩设备及多效浓缩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理解冷冻浓缩装置系统的工作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浓缩的基本原理及设备分类

2. 单效浓缩设备

3. 多效浓缩设备

4. 冷冻浓缩设备

十三  挤压加工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挤压加工技术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单螺杆挤压的原理及双螺杆挤压机挤压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挤压加工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单螺杆挤压熟化机

3. 双螺杆挤压机

十四  发酵机械与设备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发酵设备的基本要求及特点,理解嫌气发酵设备及通风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

二、主要内容:

1. 发酵设备的类型和基本构成

2. 嫌气发酵设备

3. 通风发酵设备

十五  食品包装机械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食品包装技术与包装机械分类、掌握各种包装机械的工作过程。

二、主要内容:

1. 食品包装技术与包装机械的分类

2. 液体灌装机

3. 散体充填包装机

4. 多功能包装机

5. 封口机械

6. 贴标机械

7. 自动包装生产线概述

 

第三部分 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建议教材

崔建云等食品生物工程机械与设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

二、主要参考书

1. 殷涌光、于庆宇编,《食品机械与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

2. 尹章伟主编,《包装机械》,化学工业出版社

 

《微生物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总则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性质: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

章节

章节名称

讲授学时

课外学时

备注

 

绪论

2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

6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形态、结构

4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

4

2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4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2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

4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4

2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2

 

 

 

21世纪的微生物学

2

 

 

 

机动

2

 

 

 

共计

54

6

 

 

第二部分    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

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微生物

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

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

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

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

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

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

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

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

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

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

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

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

1、形态和染色

2细菌细胞的构造

1)细胞壁

2)细胞膜

3)细胞质

4)核质体

5)糖被

6)鞭毛

7)菌毛

8)芽孢

二、细菌群体(菌落)的形态

第二节 放线菌

一、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二、放线菌的繁殖

1、主要繁殖方式

2、其他繁殖方式

三、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第三节  蓝细菌

一、蓝细菌与细菌、藻类的区别

二、蓝细菌的特点

第四节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二、立克次氏体

三、衣原体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4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2、掌握啤酒酵母的生活史

3、掌握霉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

4、了解蕈菌的概念及锁状联合

5、掌握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酵母菌的生活史;

霉菌的繁殖方式;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核微生物概述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第二节 酵母菌

一、细胞的形态构造

1、细胞壁

2、细胞膜

3、细胞核

4、其他细胞构造

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生活史的三种类型

 三、酵母菌的菌落

 

第三节 丝状真菌——霉菌

一、菌丝体及其各种分化形式

1、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2、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二、真菌的孢子

三、霉菌的菌落

第三节 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

一、蕈菌的概念

二、“锁状联合”

三、蕈菌子实体

第三章 病毒和亚病毒(4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病毒特征,形态结构及衣壳粒排列方式

2、掌握病毒核酸类型及复制过程

3、掌握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及溶原性概念

4、了解噬菌斑概念及利用噬菌斑进行病毒计数的方法,掌握一步生长曲线

5、了解病毒在实践中的应用

6、了解类病毒与朊病毒概念及特征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病毒复制过程;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原噬菌体及溶原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构造和化学组分

1、病毒的大小

2、形态

3、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

二、各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

1、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

2、植物病毒

3、脊椎动物病毒

4、昆虫病毒

第二节 亚病毒

一、类病毒

二、拟病毒

三、朊病毒

第三节 病毒与实践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二、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病的防治

三、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四、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五、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

2、了解营养物质的四种运输方式

3、掌握微生物四种营养类型

4、掌握培养基制备原则,培养基类型及分类方法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四种营养类型;

培养基制备方法、类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一、碳源.  

二、氮源  

三、能源

四、生长因子

五、无机盐

六、水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一、单纯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送

四、基团移位

第四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1、四个原则

2、四种方法

二、培养基的种类

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来分

2、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来分

3、按培养基的功能来分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葡萄糖降解途径

2、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关系

3、理解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系

4、了解生物固氮途径

5、了解肽聚糖的合成途径

6、了解微生物代谢调控在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葡萄糖降解的四条途径;

原核微生物电子传递链特点;

固氮的生化机制;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1、底物脱氢和四条主要途径

2、递氢和受氢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产能和产还原力

第二节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

一、两用代谢途径.  

二、代谢物回补顺序

1、合成草酰乙酸(OA)和回补顺序

2、合成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的回补途径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一、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二、生物固氮

1、固氮微生物的种类

2、固氮的生化机制

3、好氮性固氮菌固氮的抗氧机制  

三、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合成

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

3、在细胞膜外的合成

第四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1、酶活性的调节

    反馈抑制的类型

    反馈抑制的机制

     2、酶合成的调节

    酶合成调节的类型

    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以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2、应用抗反馈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3、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6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

2、掌握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生物曲线

3、掌握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

4、掌握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间歇灭菌和巴氏灭菌方法

5、了解化学杀菌剂对微生物的作用,了解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和生物曲线;

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1、直接法

2、间接法

二、计繁殖数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

二、单细胞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延滞期

2、指数期

3、稳定期

4、衰亡期

三、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第三节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

二、氧气

三、PH

第四节 微生物培养法

一、实验室培养法

1、固体培养

2、液体培养

二、生产实践中的微生物培养装置

1、固体培养

2、液体培养

第五节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一、几个基本概念

1、灭菌

2、消毒

3、防腐

4、化疗

二、物理杀菌因素的代表——高温

1、高温杀菌作用的种类

2、影响加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

3、高温对培养基成分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止

三、化学杀菌剂、消毒剂、治疗剂

1、表面消毒剂

2、抗代谢药物的代表——磺胺类药物

3、抗生素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8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病毒重建实验

2、掌握DNA的结构和复制及基因的功能

3、掌握微生物突变类型和机理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4、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应用前景

5、掌握常用菌种保藏方法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真核微生物的准性杂交。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三个经典实验

1、经典转化实验

2、噬菌体感染实验

3、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1、七个水平

2、原核生物的质粒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基因突变

1、突变类型

2、突变率

3、突变的特点

4、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

5、基因突变的机制

6、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基修复 

二、突变与育种

1、自发突变与育种

2、诱变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1、转化

2、转导

3、接合

4、原生质体融合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1、有性杂交

2、准性杂交

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定义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和复壮

1、衰退的防止

2、菌种的复壮

二、菌种的保藏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4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生态概念

2、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掌握土壤为什么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4、了解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五种关系

5、掌握污水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处理方法,了解水体的自净作用

6、了解沼气发酵的过程及意义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污水的微生物处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土壤中的微生物

2、水体中的微生物

3、空气中的微生物

4、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5、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6、生物体内外的正常菌群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生

1、微生物间的互生关系

2、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与人的互生

3、互生现象与发酵工业中的混菌培养.  

二、共生

1、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

2、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共生关系

3、微生物学与动物间的共生关系

三、寄生

1、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2、微生物学与植物间的寄生关系

3、微生物学与动物间的寄生关系

四、拮抗

五、捕食

第三节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一、碳素循环

二、氮素循环

三、硫素循环与金属的细菌沥滤

四、磷的循环

第四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 

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1、污水的微生物处理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  

      用于处理污水的特种微生物

      污水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2、固体有机垃圾的微生物处理

三、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

        1、沼气发酵的意义

   2、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

   3、甲烷形成的生化机制

 四、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4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传染、免疫概念

2、了解外毒素、内毒素与类毒素的主要区别

3、掌握抗原、抗体概念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掌握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及吞噬过程

5、掌握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6、掌握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不同点

7、了解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抗原、抗体概念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传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

1、病原体

2、宿主的免疫力

3、环境因素 

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

1、隐性传染

2、带菌状态

3、显性传染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

一、表皮和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2、屏障结构

二、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

1、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2、巨噬细胞及其功能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补体

2、干扰素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1、T细胞

2、B细胞

3、第三淋巴细胞

4、第四淋巴细胞

三、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于

1、抗原

2、抗体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1、凝聚反应

2、沉淀反应

3、补体结合试验

4、中和试验

三、免疫标记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

2、免疫酶技术

3、放谢免疫测定法

4、免疫电镜技术

5、发光免疫测定法

第五节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一、人工自动免疫生物制品

1、常规疫苗

2、新型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特异性免疫治疗剂

2、非特异性折免疫治疗剂——免疫调节剂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微生物系统分类单元及命名的双名法

2、了解种、变型、亚种、型、菌株等

3、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4、了解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5、了解微生物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和现代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

1、七级分类单元

2、种的概念

3、种的分类地位举例

二、学名

三、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1、亚种

2、变种

3、型

4、菌株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1、二界系统

2、三界系统

3、四界系统

4、五界系统

5、六界系统

6、三总界五界系统

二、三域学说极其发展

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伯杰氏原核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1、“伯杰氏手册”简介

2、“系统手册”提要

二、AIN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

第四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

一、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1、经典的鉴定指标

2、微生物的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1、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2、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

3、数值分类法

 

结束语:21世纪的微生物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了解微生物在21世纪中的作用

【教法提示】

1、讲授、多媒体演示

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中的作用

二、现代微生物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微生物在21世纪中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我国的微生物学研究

 

编辑:李俊杰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台县职业中学校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