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文化艺术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行为规范,传承忻州五台县特色文化,具有良好的舞蹈教师素养、舞蹈教学基本能力和舞蹈表演基本能力的舞蹈艺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素质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崇尚宪法、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了解我国文艺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具有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热爱生活,热爱舞蹈事业,树立毕生从艺的职业理想。
(3)了解民族和地域风情,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治情操,提高素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2.知识
(1)掌握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基础理论。
(2)掌握身体控制、跳转翻等各项舞蹈基本技能。
(3)了解如何运用肢体表现舞蹈语汇,呈现艺术作品。
(4)了解艺术审美和舞蹈鉴赏。
(5)了解如何进行舞蹈辅导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
(6)掌握初步的舞蹈编排技能。
3.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中国舞表演
(1)具备较扎实的中国舞表演基本能力。
(2)具备较好的汉唐舞蹈表演能力。
(3)具备较好的敦煌舞蹈表演能力。
(4)具备演绎中国古典舞身法韵律的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芭蕾舞表演
(1)具备较扎实的芭蕾舞表演基本能力。
(2)具备舞伴之间的默契配合能力。
(3)具备与专业相关的中外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基本知识和表演能力。
建立由行业、院(团)、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深入开展调研,结合种种困惑,整合各种资源确定舞蹈表演专业采用“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是指一个人的德行。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是成人成才的根基。
“艺”是指一个人的艺术(技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基于舞蹈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建设,根据由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相对应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由基础到专业,由单一到综合形成逐步渐进的过程。
图1 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图
人才培养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第1、2、3学期):主要完成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核心课的学习。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基本功训练、专业教师讲解等让学生了解岗位要求,增强对职业素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形成;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初步培养职业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第4、5学期):主要完成剩余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校内外实训的学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初步体验专业行为规范和掌握专业技能,职业专项素养渐进养成,培养职业专项能力。
第三阶段(第6学期):到艺术团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岗位项目实训、岗位新技术拓展和就业创业能力训练与提升,逐步独立承担所在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职业综合素养提升,培养职业综合能力。
通过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
1.对行业进行广泛调研,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应用领域和职业岗位方向;
2.聘请行业演职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要求进行指导;
3.依据岗位方向确定岗位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形成舞蹈表演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
4.如图2所示,通过解构传统学科,探讨筛选出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各门课程,最后构建“能力模块、层次递进、演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序 号 | 工作 岗位 | 工作 任务 | 职业能力 (行动领域转换) | 对应的课程 (学习领域构建) |
1 | 中国舞舞蹈演员 | 1.舞台表演 2.舞蹈编排 3.舞蹈表演研究 4.舞蹈理论研究 |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3.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和一定艺术修养 4.熟悉舞台表演的一般流程 5.能进行汉唐舞、敦煌舞的表演 6.熟悉中国舞的风格、韵律及特点 7.熟悉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等主要舞种的基本区别 8.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较强的舞台表现力 9.掌握正确的舞蹈技术技巧 10.具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和舞蹈剧目创作能力及编排能力 11.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 12.熟悉中国舞的知识 13.了解舞蹈理论知识 14.了解舞蹈实践技能 | 《基本功》 《蒙古舞》 《毯子功》 《中国古典舞身韵》 《民族民间舞》 《剧目排练》 《汉唐舞》 《敦煌舞》 |
2 | 芭蕾舞舞蹈演员 | 1.舞台表演 2.舞蹈编排 3.舞蹈表演研究 4.舞蹈理论研究 |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3.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和一定艺术修养 4.熟悉舞台表演的一般流程 5.能进行性格舞、双人舞、现代舞的表演 6.熟悉外国民间舞 7.掌握芭蕾舞的表现风格、韵律及特点 8.了解双人舞在芭蕾舞剧中的意义 9.掌握双人舞表演中托举等技术技巧 10.掌握现代舞基本技能技巧 11.熟悉现代舞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12.熟悉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等主要舞种的基本区别 13.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较强的舞台表现力 14.具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和舞蹈剧目创作能力及编排能力 15.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 16.熟悉芭蕾舞的知识 17.了解舞蹈理论知识 18.了解舞蹈实践技能 | 《基本功》 《蒙古舞》 《毯子功》 《中国古典舞身韵》 《民族民间舞》 《剧目排练》 《性格舞》 《双人舞》 《现代舞技术》 |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的“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及《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示的“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育部政策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舞蹈表演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舞蹈表演专业的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依赖专业的建设,而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加大中职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科学构建中职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因此,我校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课程结构图
2.课程体系说明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紧扣职业型人才培养主线,针对舞蹈表演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体系的要求,细致地分析与论证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训练项目,形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能力模块化架构,主要包括创作、表演、教育和理论四个领域的能力。
鉴于舞蹈表演专业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同时,充分考虑现实市场中对基层人才、普及型人才、高精尖的实践型人才、全能型人才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课程体系的设计突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的能力提升:“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全方位培养人才。
在能力模块和层次递进中深度融入实践环节。完善现有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功能,增加校外演出实习数量,以演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实现有专业特色的“德艺双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上,要根据“教、学、演”的教学模式,重点突出“演”的实践环节,从而影响和带动“教”与“学”的教学环节。
综上所述,“能力模块、层次递进、演学交替”课程体系是以“能力模块”为横轴,以“层次递进”为纵轴,以“演学交替”为媒介,相织而成的(如图4所示)
图4 “能力模块、层次递进、演学交替”的课程体系
3.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1)公共基础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职业生涯规划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开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 32 |
2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开设,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 64 |
3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开设,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 36 |
4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开设,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36 |
5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开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 344 |
6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开设,主要教学内容有: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深刻领会数学思想,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72 |
7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开设,在初中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344 |
8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开设,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软、硬构成件及特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计算机Windows7中窗口、菜单、对话框等的设置方法;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10的使用方法。 | 172 |
9 | 公共艺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教学大纲》开设,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音乐、美术)教学大纲》开设,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 32 |
10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大纲》开设,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 68 |
11 | 地理 | 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主要地理问题;理解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演进过程及其综合规律,掌握区域人地关系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分析能力。 | 204 |
12 | 视唱 | 掌握基本的简谱视唱和记谱技能,能准确地视唱五线谱(或简谱),提高听觉对节拍节奏、和声、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和记忆能力,积累音乐语汇,掌握基本的记谱技能,培养音乐听辨和记忆能力。 | 68 |
13 | 乐理 | 掌握音、音程、节奏、节拍、调式、转调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了解音乐和所学剧种音乐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理性认识、分析、鉴赏和表现音乐,训练音高感、节奏感等音乐素质。 | 68 |
14 | 写字与写作 | 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和运笔方法,把握合适的书写力度,提高书写的速度。 掌握写作的基本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对具体的作文就观点、材料、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评鉴,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处理职业生涯及日常生活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具备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68 |
(2)公共选修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心理健康 | 主要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成长、生活、学习及其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善于面对现实的人。 | 36 |
2 | 文化与风俗 | 学习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了解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共享与传承风俗文化。 | 36 |
(3)专业核心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基本功 | 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所需要的较全面、扎实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术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族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 208 |
2 | 蒙古舞 | 让学生感受蒙古舞欢快的节奏,轻拉的舞步,了解蒙古舞的基本概论、形态,主要内容:基本手位、基本脚位、舞步(平步、碎步、踮步、措步、点步、吸腿步、回身步、拖步)、肩(硬肩、柔肩、耸肩、碎肩、绕肩、笑肩)、上肢(弹拨手、软手、绕腕、抖手、柔臂、曲臂、甩手,查马转指)、旋转(原地转、平转、移动转,踮步原地转)、动律(绕圆、横韵、拧倾)、马步。 | 172 |
3 | 毯子功 | 通过对毯子功的练习,使学生的形体动作更为协调,还可以增强其身体的柔韧性以及对各种动作的控制能力,从而在表现特定情节(如翻腾跳跃、腾云驾雾、凌空跌扑等场景)时,可以自如地运用形体进行艺术创作。毯子功的主要包括翻、腾、扑、跌、滚、摔等各项基本功。 | 104 |
4 | 中国古典舞身韵 |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最具独特性的动态语言,是最具独特风格的表现手段。是中国古典舞教材及训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对提、沉、冲、靠、含、腆、移七个基本元素的训练和中间脚步及舞姿的训练。 | 104 |
5 | 民族民间舞 | 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传统民族审美心理,掌握各民族舞蹈形态。锻炼学生舞蹈表现力,内心情感的表达以及肢体协调性。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东北秧歌、藏族(踢踏、旋子)、傣族、蒙族、维族、鲜族等六大民族进行学习。 | 104 |
6 | 剧目排练 | 掌握舞蹈表演元素、经典舞蹈剧目、舞蹈片断等,具备理解作品和表现作品的基本能力。 | 68 |
(4)专业(技能)方向课
①中国舞表演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汉唐舞 | 汉唐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而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力图通过汉唐舞所特有的丰富的上肢与下肢的训练内容,使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通过我国历史文化来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审美意识。 | 352 |
2 | 敦煌舞 | 通过对敦煌壁画、彩塑中各种千姿百态的菩萨、伎乐飞天形象的釆集、提炼,汇集成敦煌舞蹈飞天形象教学教程,引领学生走进敦煌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的文明,在敦煌舞蹈表演的学习中,承担起传承敦煌古代乐舞艺术的重任。 | 352 |
②芭蕾舞表演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性格舞 | 进行严谨的性格舞系统训练,学习外国民间舞;基本掌握外国民间舞蹈的表现风格、韵律及特点。 | 224 |
2 | 双人舞 | 认识双人舞在芭蕾舞剧中的意义,培养两个舞伴之间创造性的合作能力,增进相互的配合与默契,掌握双人舞表演中托举等技术技巧。 | 224 |
3 | 现代舞技术 | 具有初步的现代舞基本技能技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现代舞风格、韵律、音乐感和艺术表现力。 | 256 |
(5)专业选修课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化妆基础 | 学习化妆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人物基本五官的描绘方法和立体打粉底的技巧,能较熟练描绘人物的生活日妆。 | 32 |
2 | 艺术概论 | 本课程对于学生具有全面的艺术常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了解并熟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质,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 32 |
3 | 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 | 本课程是立足于中外经典舞蹈作品的角度,对舞蹈的功能、特点、欣赏所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欣赏的诀窍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叙述了人类舞蹈文明的发生、发展延伸到舞蹈文化千百年来的会合、碰撞、交流、变容的全过程。 | 32 |
4 | 舞蹈编导 | 本课程将编导艺术的基础理论同基本的技法训练及创作实习课程相互配合、融会贯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进行课程调配,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开拓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即兴编舞能力。 | 32 |
5 | 中外舞蹈简史 |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中外舞蹈的历史发展沿革,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和著名代表作品及其艺术成就等。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特征、种类、表演形式以及如何来欣赏舞蹈;真正懂得舞蹈是时、空、力三位一体的生命经验的体现,是一个永恒的过程。 | 32 |
(6)综合实训
在专业实践课和校内外实训的基础上,利用社会资源,大胆启用项目化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地带动教研、科研的软件和硬件的开发进程,提高教育教学人才质量;其次,以典型任务为动点,有计划、有阶段、有层次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汇报、演出、展演、比赛等;第三,以社会为活点,利用社会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积极地带动和依托社会民族艺术组织机构来共同完成实践教学。
(7)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是学生步入职业的开始,实习教学计划由学校根据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素养和技能的要求制定,顶岗实习内容以实际工作项目作为主要实习内容,教学活动主要由学校参与教学管理。学生通过在艺术团真实环境中的实践,积累表演经验,具备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达到“准职业人”的标准,从而完成从学校到艺术团的过渡。
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数字化和网络共享的基础,是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保障。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专业课程标准;以开发整体技能框架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用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立体化、多层次、多介质,可进化的课程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类型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课程资源类型结构图
学期 教学活动 | 入学 教育 | 军训 | 公益 劳动 | 综合 实训 | 顶岗 实习 | 毕业 教育 | 成绩 考核 | 理论教学周数 | 学期教学 总周数 | ||||||||||||
一 | 1 | 2 |
|
|
|
| 1 | 16 | 20 | ||||||||||||
二 |
|
| 1 |
|
|
| 1 | 18 | 20 | ||||||||||||
三 |
|
| 1 |
|
|
| 1 | 18 | 20 | ||||||||||||
四 |
|
| 1 |
|
|
| 1 | 18 | 20 | ||||||||||||
五 |
|
| 1 | 2 |
|
| 1 | 16 | 20 | ||||||||||||
六 |
|
|
|
| 19 | 1 | 1 | 16 | 20 | ||||||||||||
总计 | 1 | 2 | 4 | 2 | 19 | 1 | 6 | 102 | 120 | ||||||||||||
|
|
|
|
|
|
|
|
|
| ||||||||||||
教学 活动 学期 | 入学 教育 | 军训 | 社会实践 | 认识 实习 | 跟岗实习 | 顶岗 实习 | 毕业 教育 | 成绩考核 | 课程教学 | 假期 | 合计 | ||||||||||
|
|
|
|
|
|
|
|
|
|
|
| ||||||||||
一 | 1 | 2 |
|
|
|
|
| 1 | 16 | 12 | 52 | ||||||||||
二 |
|
| 2 | 1 |
|
|
| 1 | 16 | ||||||||||||
三 |
|
|
|
| 3 |
|
| 1 | 16 | 12 | 52 | ||||||||||
四 |
|
|
|
| 3 |
|
| 1 | 16 | ||||||||||||
五 |
|
|
|
| 3 |
|
| 1 | 16 | 12 | 52 | ||||||||||
六 |
|
|
|
|
| 18 | 2 |
|
| ||||||||||||
总计 | 1 | 2 | 2 | 1 | 9 | 18 | 2 | 5 | 80 | 36 | 156 | ||||||||||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累计假期12周。周学时为28,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按每周30学时安排。3年总学时数为3063学时。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时 | |||||||||
|
|
| 1 | 2 | 3 | 4 | 5 | 6 | |||
16周 | 18周 | 18周 | 18周 | 16周 | 16周 | ||||||
公共基础课 | 职业生涯规划 | 32 |
|
|
|
|
|
|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64 | 4 |
|
|
|
|
|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36 |
| 2 |
|
|
|
| ||||
哲学与人生 | 36 |
|
|
| 2 |
|
| ||||
语文 | 344 | 4 | 4 | 4 | 4 | 4 |
| ||||
数学 | 172 | 2 | 2 | 2 | 2 | 2 |
| ||||
英语 | 344 | 4 | 4 | 4 | 4 | 4 |
|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172 | 2 | 2 | 2 | 2 | 2 |
| ||||
地理 | 204 | 2 | 2 | 2 | 2 | 2 | 2 | ||||
公共艺术 | 32 |
|
|
|
| 2 |
| ||||
历史 | 68 |
|
| 2 | 2 |
|
| ||||
视唱 | 68 | 2 | 2 |
|
|
|
| ||||
乐理 | 68 | 2 | 2 |
|
|
|
| ||||
写字与写作 | 68 |
|
|
|
| 2 | 2 | ||||
公共基础课小计 | 1708 | 22 | 20 | 16 | 18 | 18 | 4 | ||||
公共选修课(2选1) | 心理健康 | 36 |
| 2 |
|
|
|
| |||
文化与风俗 | 36 |
| 2 |
|
|
|
| ||||
公共选修课小计 | 36 |
| 2 |
|
|
|
| ||||
专业技能课 | 专业核心课 | 基本功 | 208 |
|
| 4 | 4 | 4 |
| ||
蒙古舞 | 172 |
|
| 2 | 4 | 4 |
| ||||
毯子功 | 104 | 2 | 2 | 2 |
|
|
| ||||
中国古典舞身韵 | 104 | 2 | 2 | 2 |
|
|
| ||||
民族民间舞 | 104 | 2 | 2 | 2 |
|
|
| ||||
剧目排练 | 68 |
|
|
| 2 | 2 |
| ||||
专业核心课小计 | 760 | 6 | 6 | 12 | 10 | 10 |
| ||||
专业技能方向课 | 中国舞表演方向 | 汉唐舞 | 352 |
|
|
|
|
| 12 | ||
敦煌舞 | 352 |
|
|
|
|
| 12 | ||||
小计 | 704 |
|
|
|
|
| 24 | ||||
芭蕾舞表演方向 | 性格舞 | 224 |
|
|
|
|
| 8 | |||
双人舞 | 224 |
|
|
|
|
| 8 | ||||
现代舞技术 | 256 |
|
|
|
|
| 8 | ||||
小计 | 704 |
|
|
|
|
| 24 | ||||
专业技能方向课小计 | 704 |
|
|
|
|
| 24 | ||||
专业选修课 (5选3) | 化妆基础 | 32 |
|
|
|
|
|
| |||
艺术概论 | 32 |
|
|
|
|
|
| ||||
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 | 32 |
|
|
|
|
|
| ||||
舞蹈编导 | 32 |
|
|
|
|
|
| ||||
中外舞蹈简史 | 32 |
|
|
|
|
|
| ||||
专业选修课小计 | 96 |
|
|
|
|
|
| ||||
综合实训 | 210 |
|
|
|
| 2周 | 2周 | ||||
顶岗实习 | 570 |
|
|
|
|
|
| ||||
总学时、周学时合计 | 4084 | 28 | 28 | 28 | 28 | 28 | 28 | ||||
说明:1.本表不含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毕业教育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
2.专业方向课各个方向课时数相同,学校根据实际教学选取专业方向;
3.公共选修课,第二学期2门选修1门;
4.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5门选修3门。
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师生比为16:1~20:1配置。
(1)专业专任教师
取得舞蹈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学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表演能力,具备专业领域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取得舞蹈类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双师素质。
能独立承担2~3门专业课程,独立指导1~2门实训课程。
具有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能力。
(2)专业实训指导教师
取得舞蹈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及相应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教学能力。
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较高的表演能力。
具备舞蹈类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舞蹈团等级证书。
能独立承担2~3门实训课程。
具有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能力。
(3)校外兼职教师
在行业内有一定威望和知名度,为文化团体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
具有较长时间的相关工作经历,有较强的表演能力。
专业基础扎实,能胜任专业课程的教学或实训指导工作。
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热心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善于沟通。
2.教师培养保障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落实
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应全面分析队伍现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五年师资需求,就教师队伍发展规模、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双师型”要求等提出建设目标。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工作进程、考核方法,以确保师资建设目标工作落到实处。
(2)拓宽教师聘用渠道
①加强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按照资源的规定和程序,完善教师招聘制度,确保招聘质量,新进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理管理,补充教师数量不足,优化学历结构。
②加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力度。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必须有机制和资金保证。从文化团体、舞蹈团引进优秀人才,吸引既具有丰富舞台经验,又具有出色舞蹈表演能力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来校担任教师,可以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又能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
③做好兼职教师管理。学校兼职教师数量偏少,应适当扩大兼职教师数量,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招聘的形式,从文化团体、舞蹈团选聘技能人才,建立“兼职教师库”。在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聘用待遇、时间安排等方面灵活创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学校兼职任教师。
④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约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在编教师与聘用教师的身份界限,由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岗位教师。
(3)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学校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提出措施,重点培养,落实到人,专业带头人在本专业中应有较高的造诣和声望,充分发展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专业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学校要制订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抓紧培育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业知识与舞蹈能力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发展团队。学校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予人力、财力保证。创造条件,有计划选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国家级、省级的培训,了解专业发展,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建立教育教学专项奖励基金,按贡献、成果、业绩给予奖励,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待遇,实行津贴制。专业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其资格。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做为检查重点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使“双师型”教师的聘用、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次,应加大从舞蹈团招聘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舞蹈演员和技能人才力度,面向相关文化团体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舞蹈演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发挥其具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优势,实现中职课程教学与舞台之间的对接。最后,学校应高度重视现有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教师到舞蹈团实践制度,对于缺乏舞台经验和技能的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安排到合作舞蹈团进行实习和技能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舞台相结合,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培训规划,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和中职学校资源和人才优势,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发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与开发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是指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劳动观念、练就实践能力、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具有一定实习规模并相对稳定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为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舞蹈表演专业在现有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积极开展校际之间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努力开拓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校内实训剧场
校内实训剧场是实训教学场所,是实训教学的基本保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教学平台,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为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而提供的基本硬件,包括实训场所、实训现场环境、设备器材、实训教学指导人员、实训教学方案、实训指导文件等。所有实训都是在可控制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和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
实训剧场建设要求:实训环境仿真、实训过程真实、实训技术先进、实训项目具有典型性、实训内容更加综合、实训基地管理规范。
(2)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优质文化团体开展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文化团体提供实训场所和实训资源,保障短期实践项目教学、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全面巩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专业教师下艺术团实践并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艺术团提供专业的技能指导教师指导实习学生的专业实践,定期考核,对学生进行品德纪律等综合评价。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规律,且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学生直接参加校外实际工作的重要训练场所,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育特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就业搭建平台。
2.信息化条件
(1)专业资源管理平台
专业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将重点专业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包作为教学资源的基本单位构建专业资源管理平台。平台可将各类资源(视频、音频、图片、课件、文本、PDF格式的电子图书和素材库等)高效存储与统一管理。实现学科、专业、教研组人员的基础资源、拓展资源的共享。教师拥有自己的存储空间,可通过资源的上传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统计,方便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同时也可将资源应用于教师备课、授课、远程教学平台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生可在线浏览资源,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可以进行下载、预览、点播等操作;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检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在线预览,在线点播、资源下载,并可对资源进行评价。
(2)实训基地管理平台
将实训基地的基地建设、设备耗材、实训资料等信息进行统一化集中管理,并统计分析资源的使用情况,优化资源配置。与资源平台进行无缝对接,教师与学生可直接将资源导入到该平台中,方便教师教学。为学校诊断工作提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相关数据。
(3)课堂管控系统
解决教师管理混乱,学生冒名顶替的弊端,辅助教师有效的进行教学管理和维护课堂秩序,建立课堂管控体统。通过点名签到与随机问答方式对学生考勤与课堂学习进行管控,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的积极性,并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支持。同时,系统过程性评价方式代替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解决了教师评价视域狭窄的问题,保证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4)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平台,针对学校组织的常态化考试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增值分析,实时掌握学校内的教学情况。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比分析,来衡量学生的学业进步幅度,了解学校、教师、班级的教学情况。以学生的成绩分析结果为教学质量评价依据,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管理。
近年来,教育部及各中职学校非常重视包括数字化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已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中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教学手段的评价,重点看是否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数字化等多媒体技术。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具有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还应该利用数字化构建教学资源体系,以提升舞蹈教学的整体效果。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是在舞蹈表演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优选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高水平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核心课程。因此,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意义应该是聚集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使教师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共享,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系统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库,让网络真正服务教育教学,逐步解决网络发达,内容缺乏的问题,满足教学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增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
(2)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之路,总结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方法、特点、规律,并加以推广。
(3)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在教学实际中依赖网络高效地使用共享资源,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将精品资源通过网络让同类学校共享。
(4)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发掘出更多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使教学内容在不断得到更新组合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现代教学技能,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研究型”转变,使学校教学更加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5)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减轻教师教学重复劳动,集合集体智慧,寻找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参考,实现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共享,培养年轻教师,使他们在教学上少走弯路,尽快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要。
舞蹈表演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在进行建设时,遵循科学化和动态化原则,要与团演职人员一起共同建立起比较顺畅的资源收集渠道和开发整理基地,做到建设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科学准确、与实际紧密结合;平台建设做到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和使用。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统筹策划,逐步推进,保持教学资源的长期稳定和不断更新与维护。
舞蹈表演专业数字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让教学资源结合舞台,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更新的教学方法,依托已建设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网站、多媒体课件、视频、微课、试题等不同类型的教学。
(1)教学课件
课件制作所用的软件版本不低于Microsoft Office 2007。
课件在模板的适当位置标明课程名称、模块(章或节)序号与模块(章或节)的名称。
课件整体设计美观大方、界面布局合理、多个页面均有相同元素,如背景、按钮、标题等,使用幻灯片母版来实现。
课件制作要求教学目标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课件优化避免使用与背景色相近的字体颜色,色彩搭配合理,视觉效果要好,符合视觉心理。
课件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需符合教学主题,和谐协调,配合适当。
课件标题要体现课件所表现的内容,字体大小可以根据文字多少进行调节,文字要醒目,画面简洁清晰,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设计较强的交互功能且交互要合理设计。
(2)二维动画
格式为swf、exe及常见的视频格式avi、flv、mp4等。
Flash版本为11.2,在导出时,音频流格式默认为原始。音频事件:原始,44KHz,立体声。
Flash动画帧频根据需要会设置12-24帧速率,动画设定片头、背景,标题。
根据动画内容的不同、分为情景动画、原理动画、交互动画三种类型。
情景动画通过Flash制作的进度条来控制播放进度。
(3)微课
①微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保证最小粒度原则:将教学内容尽可能分割为小粒度的知识点/技能点,一个学习对象(LO)即承载一个知识点/技能点,把课程分割成最适合于随时学习,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学习内容。
达到学习对象自包含原则:为了适应学习者非连续的注意状态,知识单元既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地发生,也要保证知识单元是自包含的,即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
坚持学习对象松散重组原则:每一个学习对象与临近学习对象可以松散组成,呈现学习的结构性特点,这些相互关联的临近学习对象可以在某一主题下完成某一特定学习目标,在松散的内容背后隐藏某种关联,并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逐渐养成一个隐性连续的结构。
遵循最简媒体原则:采用多元设计理念、方法、手段设计微课,把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保证随机学习参与:微型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学习的实现模式,不能依赖于学习者自己存在一个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设计者应考虑如何获取和控制学习者的注意力,不断给予可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
提供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学习者在微型学习体验中始终有一种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感觉,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设计原则。
坚持标准化原则:微型资源开放应遵循一定的标准,可以借鉴scorm标准,将有利于解决交互性差,管理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学习课件缺乏对学习次序的排列等问题,有利于促进微型资源的共享,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
微课视频长度一般在5至10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提交视频格式为FLV格式,分辨率为720P,大小不超过300M,若为系列微课,各讲的视频分辨率应统一。
全片图像同步性稳定,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过渡稳定。无明显偏色,全片色彩、亮度等一致。声音和画面同步,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伴音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音量忽大忽小现象。视频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材料中不能出现院(团)名称、生产厂家等具有广告嫌疑的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②内容策划、编写与内容审核
微课程的内容表征综合应用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并符合学科特性和用户认知水平特点。
选题主要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技能点、易错点等环节进行选题,做到“小而精”,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和独立性,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
教学过程要坚持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
微课程的内容呈现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界面设计要简洁大方、配色合理,交互设计易辨识、易触发。
提供微课程后的习题和随文笔记等功能来支持教学活动。
微课程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定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微课程的内容单元可以自由组合,重新生成不同的课程内容。
③资源审核要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微课程活动引领学习原则:与学习活动管理平台(LAMS)配合,以活动触发学习,以记录保存学习者的相关信息。
保证最简活动编列原则:活动引领的学习体现最简编列原则,且活动引领的学习对象重组也体现最简单活动编列。
(4)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教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是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
(5)试题
包含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与教学内容配套,包含项目测试及综合测试,方便学生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学习。
1.模式内涵
“教、学、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出来的,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工作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
教学演一体化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中演,演中学”;而教师则在“演中教,演中改”,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学,学会演”。
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舞台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舞台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同时还可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2.模式特征
“教、学、演”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为了使理论与演出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舞台教学融为一体。
首先,要实现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即有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手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和一体化的评价方法。
其次,实践性很强。“教、学、演”一体化教学运用一体化场地,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可以进行舞台训练,在训练舞台演出的同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故“教、学、演”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舞蹈能力方面均有较高的实践性。
最后,综合性强。“教、学、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条件丰富,各知识点由书本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实物,把理论和演出结合一起,通过实际训练来掌握理论上的各知识要点,要达到这一点,光靠一种教学方法不够,必须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改革
舞蹈表演专业职业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舞蹈表演知识水平和表演能力,是中职舞蹈表演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纵观我国舞蹈表演专业职业教育,由于各种原因,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文化艺术行业市场的需要,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实训教学等教学方式,创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专业教学、实训方面的应用,推动专业教学手段现代化、实训教学模拟化,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以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为主线,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真实情景中。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参与者,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进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和多样性等特性。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项目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项目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简单的间接经验的传递,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信的品质和岗位职业能力。项目教学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3)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大致按照“正确设置任务——高效实施任务——总结评价任务”三个主要环节来开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4)实训教学法
舞蹈表演专业在运用实训教学法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到文艺团体以及文化馆的具体岗位上,让学生直接体验在岗位中的各项具体操作。在校(团)合作的基础上,定期把学生送到文艺团体以及文化馆,让(团)对学生进行岗位指导。因此,学生通过这种实际的操作来学习,化抽象为直观,化理论为实践,学到的就是直接有用的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
(5)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模拟演出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实训剧场,学练演相结合,缩短了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课程在实训剧场由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纠正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技能训练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为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实训剧场营造的职业氛围,拉近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表演能力与职业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1.教学评价建议
(1)实现评价的“三个转变”
实现教学过程由理论知识教育向专业技能培养的根本性转变;实现由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评价)为主向过程性评价为主转变;实现由单方评价(教师评价)向多方参与评价转变。
(2)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多元化”,则是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评价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其实质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行综合性评价,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学生发展性评价,倡导多方参与互动,即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长和社会、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等相结合。
评价内容多元化:构建以素质评价、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手段与方式多元化:构建由理论考试、技能考核(鉴定)、社会实践考核等相结合的多角度考核评价体系。
(3)建立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反馈运行图所示,建立促进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作为测量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工具,而是最终要发挥帮助、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收集大量学生学习舞蹈表演理论知识与实训情况的信息及学习证据,进行分析对比后得到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中有关教与学的有用信息向学生和教师进行实时化、常态化的反馈,检测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程度,指导学生正确的结果归因,激励学生改进学习与实践;诊断教学问题所在,供教师开展个别化、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健全质量保障和管理服务机制,营建良好育人机制,以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准则,以专业建设方案为依据,以专业教学团队为责任主体,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立舞蹈表演专业诊改机制,推动专业内部动态调整与优化,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及各部门信息管理平台,实时采集专业运行状态数据,在对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测专业建设状态,及时反馈与改进,撰写专业质量年度报告。专业诊断与改进的组织实施包括:
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标准和依据。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等。目标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是专业教学团队针对专业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深入讨论并经过论证后,确定的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一般包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教学团队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等内容;标准体系是将专业建设目标和规划细化分解成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应达到的数据指标,尽可能形成量化的数据指标体系,便于对建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制度体系是专业建设及其组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主要包括教研活动制度、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业作品管理办法等内容。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专业社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用数据说话,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进行深度剖析,找准问题和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和整改办法。专业诊断过程中,一要发挥专业教学团队的作用,通过组织专题调研会、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集中诊断问题;二要邀请公共基础课教师参与诊断活动,同时吸纳教务、学工、就业、质量等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三要发挥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通讯、集中研讨等方式,以行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倒逼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与建设。
依据相关规定,结合我校舞蹈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关于毕业要求作出以下说明: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职成〔2010〕7号)第八章“毕业与结业”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并结合我专业的实际情况,达到以下要求的学生,可准予毕业: